浙江
400-0160-999
公众号
微博
小红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辅导资料 » 申论
辅导资料
【王哲天天申论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得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0-10-19 09:46:01    |    发布人: 博学教育    |    点击次数: 1138

编者按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按照中央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需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如何才能达到这一预期目标等有关问题,学习时报特约请省委宣传部部长、高校党委书记、县委书记等展开三方笔谈。

接地气 有活力 可持续 高质量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江凌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创新局的重大举措,是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大改革,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河南省以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建设为示范,聚焦社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围绕“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等重大问题加大探索力度,同步推进30个省级试点,带动78个市级试点,积极打造基层思想道德建设的常态化载体,着力建设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百姓之家”。
聚焦首要政治职责,筑牢思想引领的坚强阵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政治职责。理论要想掌握群众,必须贴近群众、融入生活、落到行动。因此,应立足群众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把思想引领与学习践行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学习传播践行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坚强阵地。在理论宣传普及上,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着重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最打动群众的论述入手,通过组建“百姓宣讲团”、讲好群众身边的“微党课”等方式,教育群众、凝聚群众。在引导群众践行上,着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实践课题,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领学领干,带动群众自觉践行。在增进思想认同上,着重面对面帮助群众解决一批急事难事,让群众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特别是适应农民组织形式变化,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的作用,策划开展农业科技、技能培训、产品营销等微宣传、微服务,引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打造服务群众的实践载体。学雷锋志愿服务是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应把组织培养志愿者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把设计实施志愿服务项目作为重要抓手,把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机制作为基本保障,不仅在宣传群众中教育群众、在发动群众中服务群众,而且能够实现文明实践的精准化常态化。坚持围绕群众需求策划服务项目,根据项目招募志愿者,因事找人、人随事走,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分类开展集中式、站点式、配送式服务,特别是把社区志愿服务作为重点,推动社区专业人才和居民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确保供需匹配、高质高效。坚持把党政群团的组织优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结合起来,依托中心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化孵化,通过遴选一批志愿服务带头人,引导他们组建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带动孵化出更多专业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组织。坚持把加强业务培训与严格规范管理结合起来,出台专门法律法规,推动省市县分级组建志愿服务联合会,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部门协调机制、志愿服务组织自我管理机制、志愿服务教育引导和褒奖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协同、高效、健康发展。

坚持打通贯通联通,构建县域治理的开放平台。提升县域治理效能,根本在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在于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应坚持以开放的思维、平台的理念来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合”的基础上突出“融”,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调度,有效推动县域治理工作方法、参与主体、实现路径的集成创新,促进县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坚持整合县域资源,各条块资源、各阵地平台全部由中心管理、协同调配。坚持融合“两个中心”,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信息联通、业务互动、功能融合,常态化梳理群众通过融媒体中心反映的意见,有针对性地策划文明实践活动和融媒体话题讨论,实现文明实践与舆论传播的有效互动,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舆论支持。坚持打通上下资源,河南省组织38个省文明委成员单位、23个省直文明单位各联系指导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共建,组织16个省级志愿服务总队持续开展“志愿服务乡村行”,先后举办300多项活动,推动形成了服务群众的合力。坚持融合社会力量,广泛动员“两新”组织、专业人士等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修路办学、文化服务、扶危济困、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壮大县域发展的动能。

在百姓家开花结果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 姜治莹

    “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目标定位鲜明指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人民性,同时也指出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人民进路。
站稳人民立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是人的思想工作。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归根到底是要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最终都汇集到人民群众道德觉悟提升上、聚焦于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涵养上、统归于人民群众精神家园建设上。这就要求我们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根深深立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把人民立场贯穿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切实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大众平台、百姓舞台。近些年,各大学积极行动,把群众需要与大学生的知识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寒暑假的契机,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下乡活动,大学生支教、支医、支农、普法、扶贫等项目已形成常规性品牌,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
依靠人民群众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平台载体,离人民群众最近,人民群众也最熟悉,其中有的是“能工巧匠”“行家里手”,他们最有发言权、最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怎么建、最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具体到工作层面,应运用好群众路线这个根本工作路线,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来,引导人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释放人民群众的智慧,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汇集磅礴力量。如在扶贫过程中,不仅应重视人财物上的鼎力支持,更应注重贫困群体精神状态的关怀,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增强脱贫的能力建设,激活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化。
以满足人民需求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供给内容。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产品需求,我们需在供给内容上发力,把中央要求与群众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与中央部署、群众需求对标对表,紧紧围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这个主题,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个使命任务,不断创造丰富多样的精神产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人民生活出发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产品供给方式。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实践效果上还客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最后一公里”不通畅问题,这个问题根本上来说是产品供给与群众需求不对称形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实现落地见效、提质增效的目标,必须在创新产品供给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应从群众生产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观瞻群众的理论困惑和精神需求精准供给,在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中让他们感觉到理论解渴管用。做好语言的切换工作,善于把理论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通过讲故事、打比方、说民谣、唱山歌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供给理论产品,让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能消化、可吸收。综合运用情景体验、情感交流等方法,引导群众从身边人、身边事看成就、看发展、看变化,切实激发情感认同,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真信真用、日用而不觉。例如,东北的冬天寒冷而漫长,面对面宣讲处于空档期。吉林大学以对口扶贫县通榆县为试点,探索如何利用动漫、微视频等技术手段,把老百姓的火热生活、生动实践搬到线上,让老百姓在热炕头、火炉边上就能接收到理论信号。

“活”起来 “热”起来 “美”起来

江苏省东海县县委书记 高美峰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夯实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基层基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县域来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怎么建才能达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强化资源整合,让阵地建设“活”起来。对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从中央到省市,要求都很明确,就是不搞大拆大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现有资源的统筹整合、优化配置,解决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怎么建、怎么用的问题。在怎么建上,应立足现有资源,做好统筹文章。可整合现有的党员活动室、科普活动室、耕读书屋、文体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在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同步建设实践广场、农民公园,建设县级中心、部门分中心、乡镇实践所、村(居)级实践站、各类实践点等文明实践阵地,实现阵地建设全覆盖的目标。在怎么用上,应打破部门和条块的限制,根据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和群众需求,整合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平台等多个平台载体,合理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为了保障使用效果到点到位,可依托类似基层基础治理创新智慧中心平台,对基层各实践所(站、点)的建设运行实施过程管控,用好评估体系,评选奖励一批示范阵地,全面激发文明实践阵地活力。
强化群众参与,让文明实践“热”起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能闭门造车、自娱自乐,需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实践中心用到点子上、用到关键处,把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共用发挥到极致。一方面,应不拘一格建队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需鼓励党员干部、百姓名嘴、优秀企业家、文化能人等成为志愿者,组建志愿队伍,充分调动普通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需别出心裁搞活动。围绕理论宣传、文明乡风、科技服务、生态保护等课题,着力打造如“专家名师+文艺名角+百姓名嘴”的理论宣讲快车、科技直通车、爱心妈妈帮扶团等一批特色品牌,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弘扬时代新风、共建和谐社会。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面前,以各类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各地发动文明实践志愿者踊跃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上卡口、做防控,下社区、搞排查,进企业、帮消毒,成为群防群控、复工复产的一支生力军,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强化为民服务,让群众生活“美”起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必须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做到“群众有需求,我们有回应;群众有建议,我们有行动”,切实把文明实践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到为人民服务上来。应科学研判、按需服务。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终端等新技术,加强对服务成果和群众需求的跟踪研判,根据群众意见来不断调整服务方式,建立起“群众点单、中心下单、所站接单”的运作机制。应聚焦民生、排忧解难。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教、医、水、住、行等民生需求,结合脱贫攻坚、农房改善、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等重点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咨询、结对帮扶、业务培训、答疑解惑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动民生项目落地、民生问题解决,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应助力发展、兴业富民。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群众就业创业,切实鼓起群众的“钱袋子”。以东海县为例,我们立足水晶产业、食品加工业、循环经济等特色产业,坚持“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产业特色,新建了智慧农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等文明实践点13个,开展“文明实践育新风,产业富民奔小康”等系列活动,动员脱贫典型、致富能人现身说法,通过举办创业报告会、分享致富故事、组织技能培训等形式,带动群众创业致富奔小康。

编者按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按照中央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需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如何才能达到这一预期目标等有关问题,学习时报特约请省委宣传部部长、高校党委书记、县委书记等展开三方笔谈。

接地气 有活力 可持续 高质量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江凌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创新局的重大举措,是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大改革,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河南省以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建设为示范,聚焦社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围绕“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等重大问题加大探索力度,同步推进30个省级试点,带动78个市级试点,积极打造基层思想道德建设的常态化载体,着力建设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百姓之家”。
聚焦首要政治职责,筑牢思想引领的坚强阵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政治职责。理论要想掌握群众,必须贴近群众、融入生活、落到行动。因此,应立足群众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把思想引领与学习践行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学习传播践行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坚强阵地。在理论宣传普及上,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着重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最打动群众的论述入手,通过组建“百姓宣讲团”、讲好群众身边的“微党课”等方式,教育群众、凝聚群众。在引导群众践行上,着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实践课题,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领学领干,带动群众自觉践行。在增进思想认同上,着重面对面帮助群众解决一批急事难事,让群众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特别是适应农民组织形式变化,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的作用,策划开展农业科技、技能培训、产品营销等微宣传、微服务,引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打造服务群众的实践载体。学雷锋志愿服务是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应把组织培养志愿者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把设计实施志愿服务项目作为重要抓手,把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机制作为基本保障,不仅在宣传群众中教育群众、在发动群众中服务群众,而且能够实现文明实践的精准化常态化。坚持围绕群众需求策划服务项目,根据项目招募志愿者,因事找人、人随事走,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分类开展集中式、站点式、配送式服务,特别是把社区志愿服务作为重点,推动社区专业人才和居民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确保供需匹配、高质高效。坚持把党政群团的组织优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结合起来,依托中心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化孵化,通过遴选一批志愿服务带头人,引导他们组建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带动孵化出更多专业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组织。坚持把加强业务培训与严格规范管理结合起来,出台专门法律法规,推动省市县分级组建志愿服务联合会,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部门协调机制、志愿服务组织自我管理机制、志愿服务教育引导和褒奖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协同、高效、健康发展。

坚持打通贯通联通,构建县域治理的开放平台。提升县域治理效能,根本在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在于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应坚持以开放的思维、平台的理念来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合”的基础上突出“融”,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调度,有效推动县域治理工作方法、参与主体、实现路径的集成创新,促进县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坚持整合县域资源,各条块资源、各阵地平台全部由中心管理、协同调配。坚持融合“两个中心”,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信息联通、业务互动、功能融合,常态化梳理群众通过融媒体中心反映的意见,有针对性地策划文明实践活动和融媒体话题讨论,实现文明实践与舆论传播的有效互动,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舆论支持。坚持打通上下资源,河南省组织38个省文明委成员单位、23个省直文明单位各联系指导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共建,组织16个省级志愿服务总队持续开展“志愿服务乡村行”,先后举办300多项活动,推动形成了服务群众的合力。坚持融合社会力量,广泛动员“两新”组织、专业人士等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修路办学、文化服务、扶危济困、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壮大县域发展的动能。

在百姓家开花结果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 姜治莹

    “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目标定位鲜明指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人民性,同时也指出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人民进路。
站稳人民立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是人的思想工作。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归根到底是要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最终都汇集到人民群众道德觉悟提升上、聚焦于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涵养上、统归于人民群众精神家园建设上。这就要求我们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根深深立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把人民立场贯穿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切实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大众平台、百姓舞台。近些年,各大学积极行动,把群众需要与大学生的知识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寒暑假的契机,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下乡活动,大学生支教、支医、支农、普法、扶贫等项目已形成常规性品牌,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
依靠人民群众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平台载体,离人民群众最近,人民群众也最熟悉,其中有的是“能工巧匠”“行家里手”,他们最有发言权、最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怎么建、最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具体到工作层面,应运用好群众路线这个根本工作路线,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来,引导人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释放人民群众的智慧,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汇集磅礴力量。如在扶贫过程中,不仅应重视人财物上的鼎力支持,更应注重贫困群体精神状态的关怀,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增强脱贫的能力建设,激活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化。
以满足人民需求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供给内容。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产品需求,我们需在供给内容上发力,把中央要求与群众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与中央部署、群众需求对标对表,紧紧围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这个主题,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个使命任务,不断创造丰富多样的精神产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人民生活出发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产品供给方式。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实践效果上还客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最后一公里”不通畅问题,这个问题根本上来说是产品供给与群众需求不对称形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实现落地见效、提质增效的目标,必须在创新产品供给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应从群众生产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观瞻群众的理论困惑和精神需求精准供给,在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中让他们感觉到理论解渴管用。做好语言的切换工作,善于把理论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通过讲故事、打比方、说民谣、唱山歌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供给理论产品,让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能消化、可吸收。综合运用情景体验、情感交流等方法,引导群众从身边人、身边事看成就、看发展、看变化,切实激发情感认同,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真信真用、日用而不觉。例如,东北的冬天寒冷而漫长,面对面宣讲处于空档期。吉林大学以对口扶贫县通榆县为试点,探索如何利用动漫、微视频等技术手段,把老百姓的火热生活、生动实践搬到线上,让老百姓在热炕头、火炉边上就能接收到理论信号。

“活”起来 “热”起来 “美”起来

江苏省东海县县委书记 高美峰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夯实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基层基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县域来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怎么建才能达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强化资源整合,让阵地建设“活”起来。对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从中央到省市,要求都很明确,就是不搞大拆大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现有资源的统筹整合、优化配置,解决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怎么建、怎么用的问题。在怎么建上,应立足现有资源,做好统筹文章。可整合现有的党员活动室、科普活动室、耕读书屋、文体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在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同步建设实践广场、农民公园,建设县级中心、部门分中心、乡镇实践所、村(居)级实践站、各类实践点等文明实践阵地,实现阵地建设全覆盖的目标。在怎么用上,应打破部门和条块的限制,根据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和群众需求,整合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平台等多个平台载体,合理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为了保障使用效果到点到位,可依托类似基层基础治理创新智慧中心平台,对基层各实践所(站、点)的建设运行实施过程管控,用好评估体系,评选奖励一批示范阵地,全面激发文明实践阵地活力。
强化群众参与,让文明实践“热”起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能闭门造车、自娱自乐,需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实践中心用到点子上、用到关键处,把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共用发挥到极致。一方面,应不拘一格建队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需鼓励党员干部、百姓名嘴、优秀企业家、文化能人等成为志愿者,组建志愿队伍,充分调动普通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需别出心裁搞活动。围绕理论宣传、文明乡风、科技服务、生态保护等课题,着力打造如“专家名师+文艺名角+百姓名嘴”的理论宣讲快车、科技直通车、爱心妈妈帮扶团等一批特色品牌,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弘扬时代新风、共建和谐社会。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面前,以各类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各地发动文明实践志愿者踊跃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上卡口、做防控,下社区、搞排查,进企业、帮消毒,成为群防群控、复工复产的一支生力军,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强化为民服务,让群众生活“美”起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必须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做到“群众有需求,我们有回应;群众有建议,我们有行动”,切实把文明实践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到为人民服务上来。应科学研判、按需服务。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终端等新技术,加强对服务成果和群众需求的跟踪研判,根据群众意见来不断调整服务方式,建立起“群众点单、中心下单、所站接单”的运作机制。应聚焦民生、排忧解难。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教、医、水、住、行等民生需求,结合脱贫攻坚、农房改善、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等重点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咨询、结对帮扶、业务培训、答疑解惑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动民生项目落地、民生问题解决,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应助力发展、兴业富民。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群众就业创业,切实鼓起群众的“钱袋子”。以东海县为例,我们立足水晶产业、食品加工业、循环经济等特色产业,坚持“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产业特色,新建了智慧农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等文明实践点13个,开展“文明实践育新风,产业富民奔小康”等系列活动,动员脱贫典型、致富能人现身说法,通过举办创业报告会、分享致富故事、组织技能培训等形式,带动群众创业致富奔小康。

分享到:

浙江博学成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39167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4 www.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